-
大连空港口岸实现"三互"大通关海陆空全覆盖
大连空港口岸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全面实施"三互"大通关机制,为区域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这一创新举措将显著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多部门联合签署合作协议 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联合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公安及机场集团等六家单位,共同签署"三互"大通关建设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标志着大连口岸监管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形成海陆空立体化通关网络。各参与单位将打破传统监管壁垒,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二、构建"三互"协同监管体系 "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机制是本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建设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实时共享;建立跨部门联合查验机制,避免重复检查;完善执法协作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这种创新模式将大幅减少企业通关环节。 三、重点推进五大领域合作 参与单位将在五个关键领域深化合作:一是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化建设,二是构建空港口岸一体化监管模式,三是建立联防联控安全机制,四是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方案,五是提升口岸国际化服务水平。这些措施将系统性地解决跨境贸易便利化问题。 四、显著提升口岸服务效能 新机制实施后,预计将产生三方面显著成效:通关时间压缩30%以上,企业物流成本降低20%,旅客通关体验明显改善。特别是对鲜活易腐、高附加值商品,将建立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五、打造东北亚开放新高地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大连空港口岸年旅客吞吐量超2000万人次。此次改革将强化其区域辐射功能,促进与日韩俄等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未来还将探索与自贸试验区政策联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六、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大连口岸的创新实践为国家通关一体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经验表明,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相结合,能够有效破解跨部门协同难题。这种模式对同类口岸具有示范意义,将推动全国口岸营商环境整体优化。 此次改革标志着大连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三互"机制深入实施,大连有望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通关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的国际航空枢纽。
2025-08-25
-
大连船舶出口逆势上扬 新加坡香港成核心市场
在全球造船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大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深化招商引资,实现船舶出口逆势增长。数据显示,大连船舶出口额同比显著提升,其中新加坡与香港市场贡献率超七成,国有企业主导的出口格局进一步巩固,液货船等细分领域表现尤为亮眼。 一、行业寒冬中的突围表现 2015年,国际航运市场遭遇周期性低谷,全球新船订单量同比下降逾20%。在此环境下,大连船舶出口总额仍实现6.4%的增长,总量达87.7亿元。这一成绩得益于当地对高附加值船型的产能倾斜,以及长期稳定的东盟区域合作。 二、市场主体与产品结构分析 国有企业占据大连船舶出口80.7%的份额,70.8亿元的出口额印证其产业链主导地位。产品方面,集装箱船与散货船合计占比超六成,符合国际主流需求;液货船出口激增2.7倍,反映特种船舶制造的技术突破。外商投资企业以15.9亿元规模补充中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核心市场战略布局成效 新加坡市场以61.2亿元吸纳大连近七成船舶出口,1.4倍的增速凸显RCEP框架下的贸易红利。香港作为自由港发挥中转优势,6.9亿元出口额中八成流向东南亚终端客户。两地共同构建的77.8%市场占比,体现大连对国际航线的精准覆盖能力。 四、风险预警与转型路径 尽管当前数据向好,但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持续低位运行,预示造船业仍面临订单萎缩风险。专家建议大连加速LNG船、邮轮等高端船型研发,同时拓展海上风电安装船等新兴领域,以对冲传统市场需求波动。 五、政策赋能与未来展望 大连自贸片区推出的船舶融资租赁试点,已为本地船企降低15%资金成本。下一步,当地计划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支持智能船舶配套产业链建设。在全球绿色航运转型背景下,大连的甲醇燃料动力船研发进度已居国内前列,有望形成新的增长极。
2025-08-25
-
大连高新区汇聚产业动能 工业互联网联盟启航
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大连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关键资源,推动区域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辽宁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全省工业数字化转型进入协同发展阶段,120余家企业和23家理事单位将共同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注入新活力。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工业核心区域,辽宁省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产业积淀深厚,但面临智能化转型需求。该联盟的组建旨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破解企业单打独斗的技术瓶颈。通过搭建四大服务平台,联盟将降低成员单位创新成本,加速工业互联网技术在钢铁、机械等场景的渗透率,这与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二、组织架构与区域协同特征 联盟首届理事会由跨地区、跨行业代表组成,理事长单位西姆集团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具有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全省14个地级市经信系统代表均参与成立大会,反映出联盟并非局部试点,而是覆盖全域的协同网络。这种"省会牵头+多地联动"的模式,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沈阳、鞍山等工业重镇的技术资源共享。 三、平台功能与产业服务规划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将聚焦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解决中小企业在设备联网、数据解析中的共性难题。法律与知识产权服务板块则针对工业互联网领域专利密集的特点,提供标准必要专利预警分析。联盟计划每年举办智能制造主题展会,推动大连高新区成为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展示窗口和交易中心。 四、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预期 根据行业测算,工业互联网可提升辽宁重点产业生产效率15%以上。联盟通过培育行业标杆案例,预计三年内带动超20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特别是在大连金普新区、沈抚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叠加效应下,该组织有望成为东北亚工业互联网合作的重要节点,助力辽宁在轨道交通、高端机床等优势领域构建国际竞争力。 目前,联盟已启动首批7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智能工厂评估体系构建、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方向。未来将探索与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形成创新联合体,共同应对东北振兴中的产业升级命题。
2025-08-25
-
大连国税税收创新高 结构性减税助力经济转型
2014年,大连市通过优化税收服务与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实现税收收入543.6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地方级收入128亿元,市本级收入增幅达15.4%。全年办理税收减免118亿元,占应征税款比重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出口退税122亿元有效缓解外贸压力,营改增政策惠及98%纳税人,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税收总量稳中有进 大连市国税系统全年组织税收收入543.6亿元,同比增长2.8%,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展现韧性。地方级收入中,市本级收入53.2亿元,增幅15.4%,反映重点税源培育成效。税收结构呈现第三产业贡献率提升特点,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形成联动。 二、减税政策精准发力 全年减免税费118亿元,占应征税款17.8%,较辽宁省十三市平均减免率高13.8个百分点。针对小微企业的发票工本费减免惠及10.8万户纳税人,累计减轻负担1370万元。出口退(免)税122亿元,对冲外贸出口下滑6.2%的负面影响,帮助船舶制造、机电等支柱产业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三、营改增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税制改革核心举措,营改增覆盖大连市近11万户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占比90%体现普惠特性。政策实施后,增值税纳税人整体减负23亿元,其中交通运输、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税负下降明显。抵扣链条的完善促使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投入,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 四、服务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电子税务局等数字化手段,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间缩短40%。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直联机制,对装备制造、软件信息等招商引资重点行业实施"一企一策"税收辅导。税收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覆盖率达95%,A级企业享受绿色通道等49项激励措施。 五、未来聚焦高质量发展 税收数据反映大连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税收贡献率提升至18.7%。下一步将深化绿色税收政策应用,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实施阶梯式减免。探索自贸区税收服务创新,试点跨境业务增值税即征即退,进一步激活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潜能。
2025-08-25
-
大连海洋经济稳中向好 智慧渔业建设加速布局
在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连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与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当地海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水产品国际贸易表现亮眼,智慧海洋建设已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一、海洋经济总量突破关键节点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公布,区域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773亿元,同比增长4.58%,增速高于全国沿海城市平均水平。其中,水产加工、海洋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率超65%,显示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水产品出口额首次跨越20亿美元门槛,6%的增长率印证了国际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二、渔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增长 渔业领域实现总产值930亿元,细分领域中远洋捕捞产量增长8%,海水养殖面积扩大至15万公顷,海参、鲍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占比提升至42%。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5%以上,反映出惠农政策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成效。 三、锚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2025年发展规划明确,大连将力争海洋经济总产值突破29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设定为6%。渔业板块计划实现460亿元产值目标,重点培育深远海养殖和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同步推进的智慧海洋工程已完成顶层设计,包括海洋大数据中心、渔船北斗监控系统在内的12个重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四、政策护航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修复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要求近海污染减排比例不低于10%。同期发布的渔业安全生产规划提出,2025年前完成全部老旧渔船改造,并建立覆盖全海域的应急救援网络。目前,当地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处,人工鱼礁规模达300万空方。
2025-08-25
-
大连金普新区锚定八大体系冲刺东北振兴新高地
近日,大连金普新区在重要会议上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提出通过构建市场化、国际化、创新型发展格局,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目标。会议重点部署了招商引资与八大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的战略路径,旨在将新区打造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 一、经济总量目标与区域定位升级 根据规划,大连金普新区将以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为依托,力争经济总量占大连市比重提升至三分之一。通过强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聚,同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20年前,新区将重点培育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指标翻番提供实体支撑。 二、财政与创新双轮驱动机制 在财政体系建设方面,新区计划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扩大税源基础,使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领先辽宁省同级区域。配套实施的创新引领体系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年均15%的增长。 三、开放平台与人才战略突破 依托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优势,大连金普新区将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贸易便利化制度。人才支撑体系方面,计划推出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政策包,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五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50个。 四、民生与生态协同发展路径 民生共享体系将重点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新建扩建中小学30所,三甲医院分院2家。生态文明体系则突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法制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将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推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 五、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 通过打造东北亚文化交流中心等载体,培育数字创意、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先进文化体系建设包含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计划提升至6%。 当前,大连金普新区已启动重点领域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八大体系建设的52项具体任务均明确责任分工与进度节点。随着各项举措落地,新区将在东北振兴战略中发挥更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2025-08-25
-
海航旅游集团携手金石滩打造东北亚旅游新高地
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的背景下,大连金普新区迎来旅游业重磅合作。国内旅游产业领军企业海航旅游集团近期赴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考察,双方围绕航空旅游融合、产业链升级等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此举将显著提升东北地区旅游产业能级。 一、战略合作聚焦航空旅游新业态 作为中国海航集团核心板块,海航旅游集团携航空、酒店、金融等全产业链优势,计划在金石滩落地"空中观览"特色项目。该项目拟通过直升机观光等创新形式,展现金石滩长达30公里的海岸线景观与独特地质奇观,填补东北地区高端旅游产品空白。 二、区位优势赋能产业升级 金石滩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坐拥"东北第一滩"美誉,年均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其毗邻大连金州国际机场的交通优势,与海航旗下航空公司资源形成战略契合。新区正在建设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将为旅游金融、跨境消费等创新业务提供配套支撑。 三、资源整合激活全域旅游 合作双方将探索"航空+度假"新型模式,整合金石滩现有高尔夫、温泉、文化展览等资源,开发低空旅游线路。海航旅游成熟的会员体系与线上平台,有望为当地导入年均百万级高端客源,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升级。 四、千亿资本助推产融结合 依托海航旅游管理的超千亿资产规模,未来不排除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的可能。金石滩管委会表示,将配合推进航线审批、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共同开发环渤海旅游黄金线路,构建辐射日韩的东北亚旅游枢纽。 此次合作标志着金普新区航空旅游产业进入提质扩容新阶段。通过引入头部企业先进经验与资本力量,金石滩有望在三年内形成涵盖海陆空的全维度旅游产品体系,为大连建设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注入新动能。
2025-08-25
-
大连环保装备制造业崛起: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大连市近年来将环保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荣誉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轮并进,正加速形成以大气治理、固废处理为核心的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一、产业基础与政策赋能双重优势 大连市拥有装备制造领域完整的产业体系,多家大型企业具备环保设备研发制造能力。2021年出台的专项规划明确将环保装备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攻克高效除尘、工业废水回用等关键技术。2023年启动的智能制造升级工程中,30%的专项资金投向环保装备数字化改造项目。 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成效显著 依托高校科研资源,大连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环保装备实验室和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在船舶废气洗涤系统、危险废物热解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其中海上溢油应急处理装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成立的产业创新联盟,整合了40余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推动6项行业标准制定。 三、重点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大气治理装备方面,工业VOCs回收装置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水处理领域依托临港优势,研发的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应用于多个沿海项目;固体废物处理装备中,医疗废物微波消毒设备入选国家推荐目录。2023年新建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集聚了2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 四、示范工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通过重点环保项目实施拉动本地装备采购,2022年建设的石化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90%设备采用大连本土制造。环境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协同效应显现,部分企业已从单一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五、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新格局 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环保产业分工,与周边城市共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共享网络。引进国际领先的垃圾焚烧技术,中德合作建设的智能分选生产线于2023年投产。每年举办的国际环保展洽会,促成技术转让项目超20项。 当前,大连市环保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成为拉动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该产业将在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未来规划显示,到2025年将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东北亚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策源地。
2025-08-25
-
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跻身国家高端制造创新高地
近年来,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通过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转型升级。该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近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着其在全球轴承领域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一、产业规模与集群优势显著 作为国内轴承行业的重要集聚区,瓦房店拥有轴承生产企业超7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0家,形成覆盖原材料、精密加工、检测服务的全链条生态。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两位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过10家,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45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集群效应。 二、技术创新体系赋能高端突破 瓦房店轴承产业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高端轴承材料、精密制造工艺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开发出应用于风电、高铁等重大装备的专用轴承,部分产品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整的创新网络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三、政策引领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 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的认定,体现了政策层面对瓦房店技术创新能力的认可。当地通过建设公共检测中心、标准化实验室等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近三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超20个百分点。 四、全球化视野下的发展路径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瓦房店轴承企业加速布局海外技术合作与市场开拓。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引进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产品进入欧美高端供应链。产业基地的认定将进一步增强国际客户对中国轴承品牌的信任度,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瓦房店正以国家级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轴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持续提升高端产品占比,这一传统工业基地正在书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范本。
2025-08-25
-
大连外资企业数量与投资额双增长凸显开放活力
2024年前两个月,大连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及合同外资规模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领域。数据显示,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独资企业贡献度尤为突出,反映出大连在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对外开放方面的持续努力。 一、外资企业设立规模显著提升 2024年1至2月,大连市新登记注册外资企业达3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5.6%;合同外资总额2.1亿美元,同比增幅与企业数量增长同步。实际到位外资3.3亿美元,同比增长0.9%,表明外资项目落地效率稳步提升。从企业类型看,新设合资企业10家,涉及合同外资0.4亿美元;独资企业24家,合同外资1.7亿美元,后者在实际利用外资中占比达88.4%,显示出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独资模式进入大连市场。 二、第三产业主导外资投向格局 行业分布数据显示,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能力持续增强。前两个月,大连市第三产业新设外资企业31家,占全市总量的91.2%;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占总额的89.4%。其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新设企业3家,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虽同比增长7.3%,但占比仅为10.6%,反映大连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 三、独资企业成为外资增长核心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达2.9亿美元,同比激增85.8%。这一现象与大连市推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外资企业在更多领域可享受国民待遇。从投资来源地分析,亚洲地区资本占比超过六成,欧洲与北美投资分别增长12%和8%,表明大连在全球资本布局中的吸引力日趋多元化。 四、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大连市通过完善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机制,对投资额超千万美元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在自贸试验区片区,试行跨境投资便利化措施,将外资企业设立平均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同时,针对制造业外资项目推出用地保障、产业链配套等专项政策,推动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近期密集增资。 五、开放平台集聚效应显现 金普新区、长兴岛经济区等开放平台实际利用外资合计占比达73%,其中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出现多个超亿美元项目。跨境电商综试区引进外资物流仓储企业5家,带动相关投资增长40%。这些重点区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正逐步向全市复制推广。 当前,大连市正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与RCEP成员国经贸合作。2024年首批外资项目的良好开局,为全年利用外资工作奠定基础,也展现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新活力。下一步,大连将重点对接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外资项目,持续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